当前位置:首页 > 备考 > 语文

山东省临沂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今天天天高考网小编整理了山东省临沂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山东省临沂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除了讲求实用以外,我们还要有一种为学问而学问的兴趣,为真理而真理的态度。逻辑就它的本身说,是一种纯粹科学。逻辑之学,自亚里士多德轫创以来,经过中世纪,到九十余年前,一直是在冬眠状态之下。而自十九世纪中叶波勒等人重新研究以来,突飞猛进,与纯数学合流。由于晚近逻辑发展之突飞猛进,引起数学对于其本身的种种根本问题之检讨与改进。写文运思而依照逻辑方式,是一件颇不易办到的事,好比在这个世界上,全然健康的人也不多见。很少人能说他的运思为文全然无逻辑上的毛病,即使是逻辑专家,也不能完全办到这一点。逻辑训练,除了积极方面可能助长我们的推论能力以外,在消极方面可以多少防止错误的推论,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帮助我们免除种种常见的谬误。

(摘编自殷海光《逻辑新引》)

材料二:

稻草人谬误是指在论辩过程中通过歪曲对方来反驳对方,或者通过把某种极端荒谬的观点强加给对方来丑化对方的诡辩手法。就像树起一个稻草人做靶子,并自欺欺人地以为:打倒了这个稻草人,也就打倒了对方。

歪曲对方观点的重要手法有夸张、概括、限制、引申、简化、省略、虚构,等等。例如,无*主义者故意把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论点“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意识”,歪曲为“吃饭决定思想体系”,并对这个荒谬的论点大加攻击。有人驳斥了这一偷换论题的诡辩手法:【甲】“究竟何时、何地、在哪个行星上,有哪个马克思说过'吃饭决定思想体系'呢?【乙】为什么你们没有从马克思著作中引出一句话或一个字来证实你们的这种论调呢?诚然,马克思说过,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思想,【丙】可是谁向你们说过吃饭和经济地位是同一种东西呢?难道你们不知道,像吃饭这样的生理现象是与人们的经济地位这种社会现象根本不同的吗?【丁】如果说人们的经济地位等同于吃饭,那么有钱人就不*书不看报只是当个饭桶喽?”

稻草人谬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避强就弱、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即论敌本来为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很多论据,在反驳时,却避开对方所提出的那些强有力的、重要的、实实在在的论据,而专挑那些比较弱的、不太重要的、虚的论据展开反击。这也等于歪曲了对方,故意把对方弱化为稻草人。

不过,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人们的心理上,稻草人谬误都是不管用的。因为批判的态度应该是科学的态度:在批判对方时,在与对方论战时,每个人都有义务忠实地转达对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论战,这是逻辑的要求,也是道德的要求!

(摘编自陈波《逻辑学十五讲》)

材料三: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转述的情况,例如,评论家说:“我不喜欢这本书。也许在行至孤岛的情况下,没有了别的书,我才会喜欢它。”出版商转述为:“评论家说即使在行至孤岛的情况,他仍然喜欢它。”

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评论家的原意是“不喜欢这本书”,而出版商则将其扭曲为“喜欢这本书”,但出版商并没有对评论家的观点进行攻击,可见,扭曲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使得评论家的观点更容易被攻击,而是出于另一种私利——书本销量更好。那么,它属于什么谬误呢?

在《扭曲语境:对承诺的操纵》一文中,作者沃尔顿和马卡纽认为这是一种欺骗性的引用谬误。“为了理解在对话中,错误的引用作为一种欺骗策略的谬误,有必要研究引语作为一种常见的工具在论证中使用。”他们首先对“引用”进行了讨论,认为引用作为论辩的一种策略有支持和对抗两种形式。其中,支持策略是指利用引用来支持自己,增加自己立场的可信度,而对抗策略则是利用引用来攻击对手,降低对方立场的可信度。沃尔顿和马卡纽基于对多种引用实例的分析,总结了三种引用谬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变原文和改变语境。其中,改变原文包括错误引用和选择性引用,错误引用谬误即对原文的改写,选择性引用则是对原文的省略;改变语境是指扭曲语境谬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改变原文类谬误,会通过对原文的改写或省略而造成语境的改变,即改变原文的引用谬误与改变语境的引用谬误存在交叉情况。在同一谬误中,可能既存在改写又存在省略,如上例中,既省略了“没有了别的书”,也对原句进行了调整,改变了原句的意思,属于引用的支持策略。但是,“引用”本身并不是说要对原文不做一丝改动,有些对原文的省略、改写并不会改变原文的意思,而引用谬误之所以是谬误,关键就在于其在引用中改变了原文的意思。

如上文提及,引用谬误不同于稻草人谬误:一是,稻草人谬误是对对方观点的扭曲,而引用谬误可以是对任何人的任何话语的扭曲;二是,稻草人谬误是利用扭曲攻击对方,而引用谬误还可以利用扭曲支持自己的论证。但两者之间又存在联系,引用谬误可以作为稻草人谬误的手段,帮助完成“扭曲”任务。结合引用谬误的不同类型,我们发现省略原文、改写原文和改变语境构成了稻草人谬误中的三种主要扭曲手段并由此产生了丰富多样的稻草人谬误。

(摘编自金立、孙玥《稻草人谬误的性质与类型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提到数学是为了介绍逻辑学在发展中取得的进展,举写文运思的例子则是为了说明逻辑错误很难避免并以此引出逻辑训练的意义。

B.材料二第三段“这也等于”中的“也”字很严谨,说明“避强就弱”等与歪曲对方观点虽然属于稻草人谬误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本质上是相同的。

C.材料三为了达到讲清引用谬误类型的最终目的,先以具体案例引人,然后介绍了引用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又对不同概念进行了层层的比较。

D.材料一总体上谈逻辑的重要性,材料二和材料三则深人具体论述了对稻草人谬误的认识,这些认识从一定意义上可印证材料一的有关观点。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以“冬眠状态”比喻逻辑学在其发展中经历的长时间停滞,这说明了在波勒等人重新研究以前,没有人关注或研究过相关的学问。

B.批判的态度应该是一种为真理而真理的科学态度,论战双方要客观呈现彼此观点,摒弃个人主观情感,将逻辑的要求置放在道德的要求之上。

C.改变原文可能会出现引用谬误,这种谬误还会存在与改变语境的引用谬误相交叉的情况;但并不是改写了原文,就一定会出现引用谬误。

D.既然引用谬误可以作为稻草人谬误的手段,帮助完成扭曲任务,那么,理论上可以依据引用谬误的类型,划分出稻草人谬误的所有具体类型。

4.材料二画线部分是对无*主义者的驳斥,其中使用了归谬法的一项是(3分)

A.甲 B.乙 C.丙 D.丁

5.《孟子·滕文公下》:“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孟子对杨朱、墨翟两人观点的批评,均存在逻辑谬误,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莫姜认夫【注】

叶广芩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母亲和父亲去听戏了,戏名是《鸿鸾禧》,没带我去。《鸿鸾禧》就是《豆汁记》,是荀慧生演的。慧生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不能去看损失实在是大,心里就很不痛快。坐在廊下,托着腮,看着移动的日影,百无聊赖地发呆。莫姜给我端来一碗酸梅汤,对我说,女孩儿家家的,不能托腮。我问怎的不能托腮,莫姜说就是不能托。莫姜这样地“教训”我,都是在母亲不在的时候,当着我的母亲,她绝不会说我的任何不是,背过母亲,她会些许露出一点儿对我的亲近,但也是极有分寸。莫姜的酸梅汤在冰桶里冰过了,泛着桂花的香味,喝一口,全身通泰,美!

乌梅是我从西口“达仁堂”药铺*来的,桂花酱是院里桂花腌制的,两样东西混到一起竟然达到了如此美妙的效果。炎炎的盛夏,冰凉的酸梅汤,沉沉的四合院,干净利落的老太太莫姜,成了我永难失却的记忆。我给莫姜讲述父母去看的《豆汁记》,莫姜说她看过,是筱翠花演的金玉奴,筱翠花扮相很美,踩着跷,婀娜多姿的。我问莫姜在哪儿看的筱翠花,莫姜闭了嘴,再不回应。

莫姜进厨房了,我在院里扭扭捏捏地学唱金玉奴,“人生在天地间原有俊丑,富与贵贫与贱何必忧愁”,我觉着自己唱得不错,身段也好,将来如果不做厨子就去当戏子,这两个职业都是我的至爱。

二门里晃晃悠悠进来个老头儿,衣衫褴褛,落魄不堪,老头儿后头跟着个半大小子,趿拉着张开嘴的鞋,穿着大裤衩子,两人一样的脏臭,一样的龌龊。我问他们找谁,老头儿说找姓谭的。我说这儿没姓谭的,他说他打听半个多月了,就是这儿。小子接茬儿说,没错,就是这儿!

莫姜听到院里的说话声,破例从厨房走出来,站在东廊下,定定地看着来人,老头儿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莫姜,站了半天,谁也没说话。突然,莫姜哇的一声哭了,蹲在地上用手捂着脸。老头儿有些慌乱,一双污脏的手使劲儿地抓捏裤子,木讷地说,我对不住你……莫姜。

莫姜说,你还活着?还活着……

我问老头儿是谁,老头儿说他是刘成贵。我说,你不是死了吗?

刘成贵说,我活着跟死也差不多了。

我说,你把莫姜*了,莫姜现在跟你一点儿关系都没有,还来找她干什么?

刘成贵说,我错了……

莫姜脸色白得像纸。我问莫姜,这老头儿果真是刘成贵,莫姜点点头。“死去”的人又复活了,这事变得有点儿复杂,我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刘成贵气力有些不支,挪了几步坐在台阶上,看见我那碗没喝完的酸梅汤,问我他能不能喝,我没言语。他许是渴得很了,还是端起来喝了,喝完说,乌梅是药铺*的,一股党参黄芪味儿,桂花不能用蜜渍,得用绵白糖。

不愧是大厨。

半天,莫姜缓过劲儿来了,问刘成贵有什么打算。刘成贵说他现在这副模样还能有什么打算,兜里没钱,身上有病,除了莫姜,他再没别的亲人了。莫姜说,回来也好,咱们好好过日子,有我一口就有你一口。

我说,莫姜,你可想好了,他是只狼!

莫姜含着眼泪对我说,您说我能怎么着呢,摊上这么一个男人。

刘成贵说,我们是敬懿太妃指的婚,名正言顺的。

我说,呸,去你的太妃吧,坑人不浅!

我们说话的时候,那个半大小子就在院里转,看着敞亮的北屋说,爸,咱们今天就住这儿吧?

莫姜说这里是住不得的,这儿是叶四爷府上,四爷和太太马上就回来了,有话到外面去说。小子不听,索性在父亲的躺椅上躺了下来,摇来摇去,把椅子弄得嘎吱嘎吱响。小子对莫姜说,你住哪儿我爸就住哪儿,我爸住哪儿,我就住哪儿。

我问这个*的小子是谁,小子说他是刘成贵的儿子,按规矩,他应该管莫姜叫娘。莫姜有些手足无措,刘成贵解释说小子叫刘来福,他娘姓卫,死了。

我不知这出戏该怎么往下演。

太阳西沉,是散下午戏的时候了,父母亲马上就要回来了。莫姜脸憋得通红,转了几个圈说做下人的,不能给主家儿添乱,只要出去,怎么着都好说。小子大大咧咧地说,我们要吃的住的,穿的戴的,使的用的……又补充说,住的不能窄憋,穿的不能寒碜,吃的不能凑合。

我看出来了,这小子年纪不大,是个混混儿,无赖。我说,你真不要脸!

小子现在成了主角,眉毛一挑说,这是我们家自己的事。

刘成贵说,现在能有碗荷叶粥喝最好,就八珍鸭舌,解饥又下火。

一切好像倒过来了,好像是莫姜亏了他们,欠了他们,让他们受苦受难了,在他们面前,莫姜得赎罪。

好不容易,莫姜带着刘成贵走了。父母的晚饭是我给做的。父母到家时,饭菜已经摆到桌上了。

父亲在饭桌上大赞荀慧生的《豆汁记》改得好。原来的《豆汁记》是以大团圆结尾,即金玉奴被林大人从江中救起,以义女名分许配莫稽,洞房中一通棒打后,夫妻和好。经荀慧生一改,变成了洞房内一通棒打,将莫稽以忘恩负义、害人性命的罪名撤职查办,以金玉奴“多谢义父为我报仇雪恨,回家去勤操劳做针业,我侍奉爹尊"结束。既善恶有报,又出了气。

【注】《莫姜认夫》选自小说《豆汁记》,题目为编者所加。小说《豆汁记》以旧时老北京为背景,讲述了女仆莫姜的故事。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莫姜做的酸梅汤让“我”喝“美”了,可见她厨艺很好,不过刘成贵厨艺应在莫姜之上。

B.莫姜对自己看《豆汁记》的地点,闭嘴“再不回应”,暗示她与“我"之间有一定隔阂。

C.刘来福言语轻浮,一副无赖做派;面对“我"指责时“眉毛一挑”,又满是俏皮和机敏。

D.父亲对荀慧生演的《豆汁记》大加赞赏,这主要是因为“荀慧生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画线句的主语部分,结构整齐又有字数变化,加之逗号的巧妙使用,使语言的节奏更为舒缓,蕴含了“我”的怀念之情。

B.莫姜“破例从厨房走出来”,“破例”一词既暗示了主人不在时她可以灵活处事,又表现出她对“我”独自与陌生人交流的担忧。

C.以“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和见证者,既烘托了主要人物形象,也串联了情节,这样写使读者产生了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D.同是旧社会里的女性形象,莫姜与《祝福》中的祥林嫂、《雷雨》中的四凤,在身份上有相近之处,性格上则有较明显差异。

8.见面过程中,莫姜与刘成贵的心理有着不同的反应,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原因。(5分)

9.文中多次出现京剧《豆汁记》,这是富有意蕴的构思,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中行穆子①帅师伐狄,围鼓②。鼓人或请以城叛,穆子不受。军吏曰:“可无劳师而得城,子何不为?”穆子曰:“非事君之礼也。夫以城来者,必将求利于我。夫守而二心,奸之大者也。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也。许而弗予,失吾信也;若其予之,赏大奸也。奸而盈禄,善将若何?且夫狄之憾者以城来盈愿,晋岂其无?是我以鼓教吾边鄙貳也。夫事君者,量力而进,不能则退,不以安贾贰。"令军吏呼城,儆将攻之,未傅而鼓降。中行伯既克鼓,以鼓子苑支来。令鼓人各复其所,非僚勿从。鼓子之臣曰夙沙釐,以其孥行。军吏执之,辞曰:“我君是事非事土也名曰君臣岂曰土臣?今君实迁,臣何赖于鼓?”穆子召之,曰:“鼓有君矣,尔心事君,吾定而禄爵。”对曰:“臣委质于狄之鼓,未委质于晋之鼓也。臣闻之:‘委质为臣,无有二心。’委质而策死,古之法也。君有烈名,臣无叛质。敢即私利以烦司寇而乱旧法,其若不虞何!”穆子叹而谓其左右曰:“吾何德之务而有是臣也?”乃使行。既献,言于公,与鼓子田于河阴,使夙沙釐相之。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中行穆子帅师伐狄,围鼓。鼓人或请以城叛,穆子不受,曰:“夫以城来者,必将求利于我。夫守而二心,奸之大者也。”非曰;城之叛而归己者有三,有逃暴而附德者,有力屈而爱死者,有反常以求利者。逃暴而附德者休之,曰德能致之也;力屈而爱死者,与之以不死,曰力能加之也。皆受之。反常以求利者,德力无及焉,君子不受也。穆子曰:“夫以城来者,必将求利于我。”是焉知非向之二者耶?

(节选自柳宗元《非国语·围鼓》)

【注】①中行穆子,即中行伯,春秋后期晋国名将,晋顷公时率军围攻鼓国。②鼓,春秋时鼓子国。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我君A是B事C非D事E土也F名曰G君臣H岂曰I土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克,攻下、战胜,与成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中的“克”含义相同。

B.河阴,黄河南岸之地,姚鼐《登泰山记》“其阴,济水东流”则表明济水在泰山北面。

C.爱,吝惜,与贾谊《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的“爱”含义相同。

D.休,赐福、奖励,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永保无疆之休”中的“休”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行穆子率领军队讨伐狄人,包围了鼓国,鼓国有人请求献城投降,穆子却不接受,他认为对方担负守城的任务却怀有二心,这是最奸滑的。

B.中行穆子认为奸邪之人获利会让善良的人心理不平,而狄人对献城投降却被拒感到很遗憾,晋国也有人认为拒绝敌人投降并不利于国家稳定。

C.夙沙釐忠心耿耿,坚持只要委身为臣属就不能有二心的信条,认为至死也不能改变。中行穆子高度认可他的忠义之举,向晋顷公举荐了他。

D.材料一记述了中行伯拒绝鼓人投降的史实;材料二对中行伯的做法持批判态度,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请降者应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鼓有君矣,尔心事君,吾定而禄爵。

(2)穆子叹而谓其左右曰:“吾何德之务而有是臣也?”

14.有人认为,柳宗元借《非国语·围鼓》委婉批评了朝廷对藩镇割据势力“务为姑息”的政策。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驰驱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①诗思清入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晚出寻人不遇

白居易

篮舆不乘乘晚凉,相寻不遇亦无妨。

轻衣稳马槐阴下,自要闲行一两坊。

【注】①怪来:难怪、怪不得。超然客公众号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韦诗用“九日”与“一日”、“驱驰”与“闲”对举,表现出忙里偷闲的难得与愉悦。

B.韦诗“又”字表明诗人并非首次拜访王侍御;寒流和雪山意象,看似凄冷实则不然。

C.“乘晚凉”意为乘坐着夜晚的凉风,与不乘篮與形成对照,突出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D.白诗写诗人在槐荫之下刻意放慢了骑马的速度,想要悠然漫步来享受一两坊路程。

16.寻友人不遇难免失落,但两诗中诗人一扫失落之情的原因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 , ”化用了苏东坡的“今夕是何年”,表现出豪放坦荡的志士胸怀。

(2)归有光《项脊轩志》写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又写“ , ”表现了分家后的凌乱。

(3)小刚写了一篇题为“听雨”的文章让莫老师批阅,莫老师建议可在文中引用一些与之相关的古诗词,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20分)

用典,借古说今,文言中常用,当然是因为这样表达有好处,好处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引古可以加重意思的分量。因为所引古事古语几乎都是名人之事、名人之言,甚至圣贤之事、圣贤之言,其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文中用了,就会有更大的说服力量。如 ① ,引用老子“五音令人耳不聪,五色令人目不明”的话,比说自己认为如何如何,似乎力量就大得多。

二是表达一个意思时,引用大家熟悉的古事古语常常比用自己的话省力。如形容黄宪人品的高不可及,引用古语“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原是形容孔子的),可轻而易举达到效果;如果不引用而以事实描述, ② 。

三是用典可以简驭繁,就是用较少的词语表达较多的意思。如形容文人贫困,引用“室唯四壁”,只用四个字,所表达的除穷以外,还有才学像司马相如,将来必成大名的意思。在用典的一些好处里,这以简驭繁的好处分量最重,力量最大,它常常使为文的人不能不用。这种强制性最明显地表现在作诗方面,古诗词字数往往有限制,有时还要讲究格律,表意还要丰富,不用典就不容易轻松地写出来,如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中“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一联就是这样。

四是用典可唤起联想,让意思显得更形象生动。比如,如果以“惊鸿”来代美丽的妇女,熟悉《洛神赋》的人自然会想到洛神的美,这表达的效果比说一个美女就好多了。

五是用典 ③ 。通常表难言之意或难写之情,也就是不好直说的话,尽可以用典故表示。如《资治通鉴》记淝水之战,符坚大军南下,谢安故作镇静,桓冲很忧虑,说:“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左衽"是用典(出于《论语·宪问》),等于说我要当亡国奴了。“亡国”的话当然不好明说,但用了典故就委婉多了。

18.下列选项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用法一致的一项是(3分)

A.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

B.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C.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

D.听着那悠扬的歌声,我就醉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语气比较强烈,这一效果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3分)

21.琅琊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用典。请从下面两个诗句中任选一个,结合第四段内容列出讲解要点。(5分)

诗(词)句

典故出处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西晋司马彪对此作注:“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超然客公众号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被免职,后来赵王想重新起用他,派人去探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在使者面前吃下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大用。使者受廉颇仇人贿赂,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22下列各项中的典故与第六段中的“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用典原因不一致的是(3分)

A.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

B.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

C.至今商女,隔江犹唱,*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D.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天空、土地、太阳、月亮、星辰、山岳、河流、花草,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成长的记忆;也是中国传统文学常见的意象,连接着民族的文化基因。每每观之或念之,你内心会涌起怎样的怀想或遐思?

学校校刊准备开设“成长物语”征文专栏,请结合其中一个意象,任选下面一个写作任务,完成投稿。

1.讲述你与这个意象相关的故事,记录你的成长。

2.描绘你面对它时的退思,揭示其寄寓的文化内涵,并反思当下人们的精神世界。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8分)

1. B (“避开对方论据”表述不严谨)

2.C (“为了达到讲清弱用谬误类型的最终目的”错,材料三的最终行文目的是为了讲清楚“稻草人谬误的三种主要扭曲手段”)

3.C (A“没有人苦注”太绝对了,只是说明基本没人研究或研究没有突破;B“放在道德的要求之上”于文无据;D“可以作为稻草人谬误的手段”,说明其不是全部手段,因此,也不可能据此划分出稻草人谬误的所有具体类型)

4.D (从“人们的经济地往等同于吃饭”出发,推出了“有钱人就不*书不看报而只是当个饭桶”这一明显的错误,使用了归谬法。)

5.①杨朱“为我”强调维护个人利益,孟子却把它扭曲为目无君主。

②墨翟“兼爱”主张普遍平等地爱人,孟子却把它说成是目无父亲。

③孟子歪曲了杨朱和墨翟的观点,即通过歪曲对方来反驳对方,是稻草人谬误;

(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6.A( B 暗示“有一定隔阂”错,应该是莫姜不愿袒露个人身世;C“满是俏皮和机敏”错,结合“这是我们家自己的事”、应这还是写他的无相做派;D 原因解释错,应是因为结尾改得好)

7.B( “破例”主要是暗示表人不同寻常)

8. 答案示例1:

①因为莫姜是受害者,因此五味杂陈,惊愕、迷茫、坦然、不甘等相继涌上心头。

②因为刘成贵抛弃莫姜但又有无赖性格,因此内心慌乱、惭愧之余又心安理得地耍赖。

(5分。莫姜的心理反应2分,原因分析1分,其中心理反应的要点不能少于3个,只答一个或两个心理只给1分;刘成贵的心理反应1分,原因分析1分,有一个合理的心理反应要点即可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答案示例2:

①莫姜惊愕、迷茫、坦然、不甘等相继涌上心头;而刘成贵慌乱、惭愧之余又心安理得地耍赖。

②这样写是故事情节的合理发展,也符合人物性格,有利于突出主要人物的悲惨命运。

(5分。莫姜的心理反应2分,要点不能少于3个,只答一个或两个心理只给1分;刘成贵的心理反应1分,有一个合理要点即可给1分;从目的的角度分析原因,有两个合理要点即可得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借“富与贵贫与贱何必忧愁”的唱词表达了对富贵贫贱的态度,点化了小说主旨;

②京剧《豆汁记》的情节与小说情节形成呼应,使莫姜的人生遭遇具有了普遍意义;

③巧妙植入京剧《豆汁计》,将剧中之戏对比小说中的人生之戏,表达了对莫姜命运的同情。

④京剧《豆汁记》中的人物与小说中人物际遇相同,结局不同,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社会;

⑤《豆汁记》作为京剧,属于典型的北京地域文化,丰富了小说的“京味”元素。

(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个小题,20分)

10.CFH( 原句为“我君是事,非事土也,名曰君臣,岂曰土臣?”)

11. A( 后者意为“能够”)

12.B ( 曲解文意,“狄人对献城投降却被拒感到很遗憾,晋国有人也认为拒绝敌人投降并不利于国家稳定”错误,原文意为“狄人中心怀不满的人以献城来满足他们的愿望,晋国难道就没有这样的人了吗?”)

13.(1)鼓国已有新的国君,你用心事奉新君,我安排你的俸禄和爵位。

( “心”“而”“禄爵”各1分; 句意1分)

(2)中行穆子感叹地对他身边的人说:“我修养怎样的德行才能得到这样的下属呢?”

( 宾语前置、“务”“是”各1分, 句意1分)

14.①柳宗元指出,归顺者如果是为了捞取利益,就坚决不能接受;

②唐朝藩镇割据势力是为了捞取利益而对抗朝廷,坚决不能姑息。

(3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中行穆子率领军队讨伐软人。包围了鼓围。鼓国有人请求献城叛降,携子不接受。军吏说:“可以不兴师动众而得到城邑,您为什么不干?”穆子回答说:“这不是事奉君主的礼节。献城来叛降的人,一定想在我们这里得到好处。担负守城任务而怀二心,这是最奸滑的。奖赏善良,惩罚奸恶,这是国家的大法。如果允许献城投降而不予奖赏,就是我们失信;如果给予奖赏,就是奖赏大奸。奸邪而获得优厚的利禄,那善良的人又将会怎样呢?况且狄人中心怀不满的人以献城来满足他们的愿望,晋国难道就没有这样的人了吗?我这样做,就是用鼓围的例子来救我们边疆的人怀有二心啊。事奉君主,要量力而行,实力达得到就进攻,达不到就撤退。不能为了获得成功而收*怀有二心的叛降者。”于是就命令军吏向城中呼喊,告诫他们将要进攻,结果还未交战,鼓人就投降了。中行穆子在攻克鼓国以后,带了鼓国国君苑支回晋国。命令鼓人各自回到自己的住处,不是鼓君的侍役不准随从。

鼓国国君的臣子中有个叫夙沙釐的,掌领妻子跟从鼓君。军吏抓住了他,他说:“我事奉我的国君,不是事奉国土。名称叫做君臣,难道能叫土臣吗?如今国君迁徙了,我在鼓国还干什么呢?”穆子召见了他,说:“鼓国已有新的国君,你用心事奉新君。我安排你的俸禄和爵位。”夙沙釐回答说:“我是狄族鼓君的臣子,而不是晋国鼓君的臣子。我听说:‘向君主献礼称臣,就不能再有二心,’兵身成为臣属,就要效忠到死,这是古代的法则,君主有显博的名声,臣子没有背叛的事实。我怎敢追求私到而扰乱旧法来烦劳您给安排爵禄呢?如果您遇到这样意料不到的祸患将会怎么办呢?”穆子感叹地对其身边的人说:“我应当怎样修德才能得到这样的下属呢?”于是就让夙沙釐随行。穆子献了战俘之后,对晋顷公说了这件事,顷公把黄河以南一带的田地给了鼓君,让夙沙釐辅佐鼓君。

材料二:

中行穆子率领军队讨伐白狄,包围了鼓城。鼓城里有的人请求献城投降,移于不接受,说:“献城来投降的人,一定是想在我这里捞点好处。担负守城任务而怀二心,这是最奸滑的人。”

我批判说:献城投降来归服自己的有三种情况,有逃避残暴而归服于有德的人,有丧失战斗力而舍不得死的人,也有违反常理想捞好处的人。对逃避残暴而归服有德的人应该奖励他,这是政治感召的结果;对丧失战斗力而舍不得死的人,应该给以活路,这是威力慑服的结果。这两种人都应该接受。至于对反复无常想捞好处的人,无论清明的政治和强大的武力都对他不起作用,明智的人是不会接受的。穆子说:“献城投降的,一定是想在我这里捞点好处。”试问你怎么知道不是前面说的两种情况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个小题,9分)

15.C (C项,这里“乘”理解成“乘坐”不对,全句应理解为“趁看入晚凉风习习,就不乘坐蓝舆了”;再说结合第三句中乘马而行的交代,这里的“粟”也不应理解成“乘坐”)

16.①韦诗中,诗人先是失落,但意外从门前景色中悟得了友人诗境清新脱俗的原因,赞叹之余惆怅被一扫而空。

②白诗中,诗人本应失落,但他怀一颗平常心面对得失,以觅得了漫步美景的闲情来安慰自己。

(6分,答出一点3分,答出两点给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2)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3)【示例1】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杏花

【示例2】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示例3】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示例4】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 (残荷)听雨声

【示例5】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示例6】空床卧听南窗雨 谁复挑灯夜补衣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18.D ( A 表加强肯定语气;B 表条件;C 表让步;D 表因果)

19.(1)反对声色的享乐;(2)那就会很费力;(3)可以使语意更委婉。

(6分。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20.①“分量最重,力量最大”,通过“最”反复表达,强化了语气;

②“不能不用”使用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突出了以简驭繁的重要作用。

(3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

21.陶诗示例:

①该句用了《庄子》中的典故“以简驭繁”,表面上说诗人归隐在虚空的居室,实际上表明诗人内心的澄净。

②这与五言诗诗句的字数受限而又必须表达丰富诗意有关,有一定强制性。

辛词示例:

①该句用了廉颇的典故“以简驭繁”,既表明自己老当益壮、报效祖国的决心,也含蓄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

②这与词的格式固定、字数受限而又必须表达丰富词意有关,有一定强制性。

(5分。答出第一点得3分,点出典故及其效果1分,表面意1分,深层意1分;答出第二点得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A(3分。BCD都因政治原因,蕴含着有不好明说的话)

四、写作 (60分)

以上,就是天天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山东省临沂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

TAG:
本文标题:山东省临沂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wap地址: https://m.ttjm.com/zixun/794893.html

与“山东省临沂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相关推荐